好一个绿水青山新南京!
河道碧水清清、岸边绿草如茵,“蓝鲸蓝”频现……这几年,南京的生态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美。
山水城林,绿意满城,南京,你美爆了!
今天(9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创新促发展 奋斗新时代”的主题,进行该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生态环境治理
本次发布会主要通报全市在生态环境总体建设、化工整治、农业绿色发展、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丰硕成果:
通报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情况;
通报南京市化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通报南京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情况;
通报南京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李文青
▲市工信局副巡视员 汪少军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徐姝
▲市水务局副局长 徐小春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现场提问
01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共建强富美高新南京
70年代末,南京初步建立起了市、区两级环保工作架构,以工业污染防治为主的环保工作全面展开。进入新世纪,南京环境保护逐步纳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在更高层面加快推进。
2003年
南京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成为国家推行更严格新标准后首个获此荣誉的省会城市
2016年
南京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
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近20年间,GDP增长10倍以上,人口增长50%,人均GDP增长8倍,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减少均超过一半,接近三分之二。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更轻,增长模式更优。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化作用非常明显。
十八大以来,2013年至2018年: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2天增至251天,增加4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由55.3%提升至68.8%,提升率达13.5%;PM2.5平均浓度从78μg/ m3降至43μg/ m3,降幅达44.9%,居全省前列。
减排效果更上层楼。COD排放总量由10.29万吨减至8.08万吨,削减2成以上;氨氮排放总量由1.65万吨减至0.99万吨,削减达4成。
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从57.1%提升至81.8%,提升24.7个百分点,无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连续保持100%。
在全面实施控煤减排方面——
2013年以来,全市实施污染减排项目800多个,电力、钢铁、水泥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全部建成投运;累计建成各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6个。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每年均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在重点防治大气污染方面——
2014年起连续五年出台“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控方案”。完成全部10台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开展扬尘专项整治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在省内率先完成“国V”汽、柴油全覆盖。
在推进生态纵深建设方面——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点惠民工程,让更多市民享有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加强生态红线保护。划定市级生态红线区域104块,总面积1630.0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环保领域深化改革方面——
制订出台最严格的“产业准入、区域准入”制度改革方案;实行排污权交易;提升排污费标准,并实施全省最严的环境税基准;实施环境网格化监管。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
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积极引进符合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重大项目。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在全面实行网格化环境监管方面——
市、区(园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基本建成,环保司法联动不断加强,建立了环保举报线索查处信息共享机制,全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7957件,处罚额3.68亿元;累计实行按日计罚90起、查封扣押803起、限产停产202起、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线索52起;2016年以来,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污染环境违法犯罪刑事案件81件,向检察机关提起公诉293人,查处了一批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
在着力强化风险应急防控方面——
大力开展企业环境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截至2018年底,南京市重点环境风险源有375家,其中关停和列入“四个一批”企业88家,实际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企业有287家。建立并完善全市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数据库,对141家较大及以上等级的环境风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工作,并完成“八查八改”现场核查。
全力以赴降雾霾
从2014年起,结合落实国家、省“气十条”,每年出台施行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工作方案。对9家汽车制造企业、289家包装印刷企业和1214家汽修企业开展VOCs整治;实施车辆、油品“双提标”,率先实现“国V”汽、柴油全覆盖,全市域、全时段实行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提前开展和完成7.8万辆黄标车淘汰;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烟花爆竹“禁放”;今年8月,我市出台“大气管控40条”。
尽心尽力保清水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水十条”要求,出台了《南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治水攻坚战。深入开展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整治,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治太”项目677个。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全市901条河道、251座水库、10个湖泊和部分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截止2018年,完成4832个片区雨污分流工程,建成203公里污水主次干管,实施一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重点整治150条黑臭河道,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启动消除劣Ⅴ类水体行动,先后完成百水河、幸福河等60条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
更大力度护净土
出台实施南京“土十条”,实施10条45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搬迁工业场所风险识别,完成搬迁或关停工业企业退役场地的梳理筛查;加快启动污染状况调查,大力推进煤制气厂二期、固碱厂等一批地块污染场地修复;建成江南、江北两个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垃圾达到6800吨/日;全市危废焚烧处置能力提高到5万吨/年,基本满足全市危废集中焚烧处置需求。
落实长江大保护
一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出台实施《滨江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对11类重点行业全面推进达标排放,完成45家企业超标排放问题整治。二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对全市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两轮排查,排查出的17个问题和生态环境部交办的4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三是严守生态红线保护要求。完成省级生态红线校核工作,推进“三线一单”任务编制;开展绿盾2018行动,对全市各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进行摸排整治。四是开展长江环境风险排查。对270余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面开展问题排查。
02
南京市化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化工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左右,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力。南京新材料科技园重点以醋酸、乙烯、芳烃的基础原料为支撑,围绕石化、碳一两大主导产业链,重点构建以面向用户的环氧产业、醋酸产业、生命科学、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等价值链为主的新材料、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对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中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化工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专项整治。
累计关闭162家污染重、安全隐患大和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
着力实施好四个一批:即依法关停一批安全、环保不达标企业,提升搬迁一批大中型化工生产企业,督促整改一批存在安全、环保隐患的化工企业,组织转产一批工艺等落后企业。
累计关闭、转产(经营)污染重、安全隐患大,以及违法违规的化工生产企业104家。
通过三年扎实工作,第三轮化工整治累计关、搬、转违法违规、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差,以及主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居民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化工生产企业142家,实现了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主城区域内再无化工生产型企业的目标。
率先在全省明确提出存量化工生产企业必须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在“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过程中扎实推进,有近90家化工企业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于关停的化工企业,如无债权债务纠纷等特殊情况,企业的关停现场实现“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除原料、产品和设备)。
2017年-2018年,我市共关停化工企业103家、转移2家、升级24家、重组2家。全市化工企业数量明显减少,重化工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03
坚守生态为民理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016年南京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居全省第一,2017年南京都市农业发展指数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列第三。
以沿江、沿滁、沿秦淮河、石臼湖与固城湖“两湖”地区为重点,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130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35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30万亩。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原则,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引导畜禽养殖向适养区转移,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经济。推进水产养殖分区管理,依法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有序实施禁养区内水产养殖业退出,提高特色水产养殖比重。多层次开发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累计建成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的休闲农业景点500多个,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创新耕地保护制度,在落实已有水稻生态补偿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每年300元/亩的标准向承包户发放耕地保护补贴,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社区(村)、具体到户。建立轮作休耕整体推进制度,每三年对小麦种植区域轮作休耕一遍,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退渔还湖、还河,共清除石臼湖、固城湖、秦淮河、滁河等水域的网围养殖3.84万亩。全面贯彻实施长江、固城湖、石臼湖禁渔期制度,持续多年在长江、固城湖、石臼湖等重要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做好长江南京段禁捕工作,加强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做好水生珍稀物种专项救护工作。
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循环发展模式,对规模畜禽场健康养殖配套设施实行敞开补贴,引导规模畜禽场升级改造,实现源头减量,终端资源化利用。2018年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9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推进渔业清洁化生产,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推广低密度、低排放且对水体要求较高的水产养殖模式,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5家。推进种植业清洁化生产,开展化肥与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指导生产主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先进施肥施药机械,2018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减少9.88%,农药施用量比2015年减少12.3%。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形式利用,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有效缓解秸秆禁烧压力。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和生产源头管控,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创建和基地建设力度,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位居全省第一。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药、兽药非法使用、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严查严惩私屠滥宰、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市地产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坚持以品牌引领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宁”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不断提升,培育出“金陵味稻”、“南京雨花茶”、“固城湖螃蟹”、“多彩竹镇”、“无想田园”“善田江宁”等一批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04
打造“清水绿岸 鱼翔浅底”的水环境
近年来,南京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黑臭水体整治、河湖水环境治理、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南京襟江带河,主要河湖水体2700余个,其中城市水体569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整治内秦淮河、玄武湖为起点,全面开展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015年底,成立了市水务局,2016年成立了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指挥部,到2017,整治了150条黑臭河道,整治河道总长325公里、排口1938个,清淤465万方,生态治理230多处,拆除各类侵占河道蓝线建筑物510处约8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2018年,整治了非建成区8条黑臭河道、99个农村黑臭池塘,并对新发现问题水体立行立改,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018年,我市启动了消除劣V类水体三年行动。先后完成了72条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月牙湖、清水塘、珍珠河、南湖等已整治河道呈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
去年6月以来,建立了挂钩负责制,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劣V类省控入江河道。市政府成立了水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办公室,负责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指导。今年1-8月,我市7条省控入江支流全部达标。
编制了主城污水主次干管、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2016年以来,新建污水主次管网480公里,新改扩城镇污水处理厂11座,江心洲、城北等城市重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一级A标准,其中氨氮等指标基本达准IV类,目前,我市共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9座,总处理能力255万吨/日。新建了65座共27万吨/日小型水质净化设施,全面开展了主城区1400公里污水管网检测、排查和修复工作。
先后制定了《南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南京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意见》、《南京市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京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巩固提升方案》,修订《南京市排水条例》,出台《蓝线管理办法》以及河道管理、监管考核等意见,落实排水许可制度,为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供制度支撑。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了市、区、镇街、村社4级河湖长共3016名,将全市河沟渠、湖库塘及城乡小微水体全部纳入管理,实现了河湖长制全覆盖。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现场直播
▼
●抢票 | 舞台魔术秀《摩天轮·起源》带你开启魔幻大门!(附中奖名单)